Tanglang Quan History
螳螂拳史
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 虽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各派螳螂拳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拳法风格,但各派螳螂拳同根同源,各派螳螂拳的练家都认同的始祖是王郎.
纵观螳螂拳的发展史,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古代秘传时期和近现代发展时期.
古代秘传时期是指从王郎创拳到"李之剪得遇异人传授"这段时期,近现代发展时期指从"李之剪得遇异人传授"以后的时期.
七星螳螂拳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融汇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击方法和拳术理论.
螳螂拳起源于梁武帝时,螳螂拳始祖叫王郎,茅山丹士,字法明,山西太原人士. 一次,当时的武术名家云集嵩山少林寺演练拳法. 王朗亦欲进少林寺,故与寺僧交锋,数战未胜,遭寺僧嘲笑,王朗愤愧交加气至痴癫. 一日,王郎歇息于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视之,见一蝉与一螳螂正在打斗,蝉虽六足不能胜螳螂两臂,蝉败于树下,螳螂遂而捕之,螳螂捕蝉由此得名. 王朗捉住螳螂将其带回,用草秸戏之,观察其运用前两臂劈, 砍, 刁, 闪的捕斗的技巧,创出了勾, 搂, 采, 挂, 崩, 劈, 刁, 截等技法,朝夕演练,将螳螂捕蝉的功法悟彻拳理. 数年后复于寺中与僧较技,王朗以螳螂手法封其双手攻其双目,寺僧败退而下,惊动出方丈. 方丈请王朗入寺,传授螳螂拳法,创出第一套拳名为"崩捕". 王朗在寺中三载后,入茅山隐居不出. 寺中对此拳法轻不外传,后有福聚禅师删集十八家拳法创编出螳螂拳前后十六趟. 福聚禅师又将螳螂拳法传给云游道友升霄道人,升霄道人得此拳法后传入民间.
螳螂拳鼻祖王朗在少林寺传授后即隐居茅山不出江湖,此螳螂拳法秘不外传,后有升霄道人云游至此得此不传之秘传入民间,从此,螳螂拳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道光年间,平度县崔家集李家庄李之箭得遇异人传授此螳螂拳术,武艺学成后设镖局于济南,盛名远播,有"闪电手"和"快手李"之美誉,以后又在闽候府台任护卫,毕生英名不减. 李之剪光绪十三年告老还乡后,由南至北访友归籍. 因晚年无嗣,李之剪遍觅贤者以继承其技,至福山闻听王云生善拳法,登门访之,了解王的门户后,叫王演习观之不赞一语. 王不服与之较技难于招架数败,于是拜李之剪为师,数年尽得其技. 李公亦云游访友北去,传闻至奉天,以后又进关天津卫等地访友,不识其踪
王云生,光绪年末科武举,生于一八五四年五月十三日,民国二十年冬月十三日寿终. 王云生住福山县烟台西关王家胡同,同治十三年在毓璜顶玉皇庙李义春道长处学弥祖长拳. 光绪十一年时年二十三岁在家设武馆教武. 光绪十四年得遇恩师李之箭,尽得其传. 恩师走后,王公云生在家静心演练,悉心研究,集百家汇集大成,技艺精进. 王公将此拳法传于大弟子"古育黎"范旭东.
范公字翔生,烟台大海阳村人,体格雄壮魁伟,人称范大力,精铁砂掌, 罗汉功. 曾有一次行经田野,适有二牛抵角,见范公来疑相犯,乃共奔范公面前欲用角抵之,范公见来势凶猛即严阵以待,先到之牛,被范公集全身之力用右脚踢腹部,此庞然大物应声倒地. 后到之牛被范公用右手握其角,右掌用力击牛,前脊一掌,牛亦倒地,农人以为范公击毙其牛,要求其赔偿,范公曰:吾为自卫而已,倘若吾被牛抵死,尔等肯赔命否. 事乃平息,由此范公之名益腾播遐迩.
光绪末年,有俄人约范公往西伯利亚霍地市较技. 范公到达霍地市先击败俄人台主,然后取而代之,经多场比赛均非范公对手,范公得锦标而归,威名远振.
范公传给大弟子郭嘉禄(莱阳人), 二弟子杨维新(蓬莱人), 三弟子林景山(莱阳人), 四弟子罗光玉(蓬莱人), 五弟子王传义(烟台人).
大弟子早卒,二弟子杨师维新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其传人有肖树斌,肖在大连四杰馆传给张庆和, 傅有贵和几个日本人,肖树斌在日本仍有传闻.
三弟子林景山在天津赭玉璞手下任教官,后继承范公武馆在烟台任教,其传人有:胡永福, 邵华亭, 王春山, 林春生(林师长子), 牟傅祖, 凌华堂, 于天堂(于海), 钟连宝等人. 胡永福在大连四杰馆任教,其传人有李会堂(又名李占元), 李瑞年, 徐洪勋, 王清刚等人, 李占元在青岛台东区任教,王清刚在大连金县城里任教, 林师另一传人王惠兰又名王小飞与林师同在赭玉璞手下任教官,与林师半师半友,其传人王庆斋在沈阳.
四弟子罗光玉民国八年受聘于上海精武会任总教练之职. 后在广州, 佛山, 港, 澳等地精武会任教,门徒遍及东南亚及海外等地,在海内外影响非凡,其传人有:马成鑫, 邹喜功, 于乐江, 林伯炎, 范永振, 陈震仪, 崔魁三, 崔寿亭, 张宝厚, 迟伦之, 郭祖超, 黄汉勋, 黄锦洪, 潘永昌, 郭子硕等.
五弟子王师传义乃王公云生之孙,曾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八年,一九五二年开始在大连设馆任教. 其弟子有:王茂生, 马广友, 王文章, 迟学元等.
七星螳螂拳特点
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讲究长打短,快打慢,硬欺软。其练法步到拳到,击手必连及步。每式动作都适于实用,贯穿紧凑,一气呵成。其中分别刚、柔、长、短、疾、徐,不能相互混乱,长短不分。其攻守比较繁杂,攻则以七长而进,守则以八短为本,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指左打右,打右必须防左,上下关照呼应,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头脑冷静,细察敌情,防止对方欺虚做实,要身手灵敏,身出步随,长短互用,手脚吻合,心欲进而手足齐施,长拳短打殊无二理.
概括说来,有以下的拳法特点:
一、
劲整力圆 周身相合
二、
拳紧体松 轻沉兼备
三、
贯穿紧凑 节奏明快
四、
刚柔相济 长短互用
五、
开合收放 蓄发相变
六、
腾挪闪展 身法灵活
七、
勾搂缠封 变化无穷